分析:2016年中國農村電商發展困境及原因
在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主要農產品國際國內價格倒掛,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縣域經濟建設任務艱巨。縣域電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產業方方面面,創業就業、創新政企工作、助農增收等,都可以通過發展電子商務來實現。
作為電商的最后一塊肥肉,農產品電商的熱度近兩年一直有增無減。目前,正是由“成長期”向“發展期”轉型的關鍵時期,應加快實現農產品電商的轉型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據了解,2015年農產品電商不斷增長,相關電商平臺已超過4000家。但是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趨同投資、重復建設非常普遍,同質化非常嚴重,導致競爭無序,虧損經營,建站與關站并存。2015年12月倒閉的水果營行,特土網、采購兄弟等都是曇花一現。原因是多樣的,但是,在現有的營商環境下,農產品優質但不能夠優價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同時,大多數農產品商品價值較低,運輸成本較高,甚至超過商品成本的100%或更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產品電商不僅沒有降低其流通成本,甚至會增加其流通成本,這是導致其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涉農電商不僅沒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相反卻增加了成本,甚至拖累了企業的發展。有關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平臺4000家中僅有1%盈利,7%巨虧,88%略虧,4%持平。
農產品的品種類別較多,相應的標準不統一,導致貨真價實的農產品難有市場。另外,其周期性和價格波動性強的特點,使得訂單農業難以形成,俏銷農產品不受訂單限制,滯銷農產品過多地依賴訂單農業,導致市場波動性較大,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利益均不穩定,難以形成一種協同關系,使優質的“三品一標”農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同時,許多農產品的安全性不高,農藥殘留、激素殘留等不安全因素還大量存在,“三品一標”產品數量及其比例較低。這些問題都困擾著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不僅如此,洪濤表示,當前農產品電商市場是“兩超—多強—小眾”的扭曲的“寡頭市場”格局,“優質優價”農產品電商優勢難以發揮,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特別是“小眾特色”電商難以得到正常發育。
國務院2015年11月初頒布的《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的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體系,農村電子商務與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在推動農民創業就業、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帶動農村扶貧開發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可見,目前我國農產品電商發展離我國政府提出的目標相去甚遠。因此,加快農產品電商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
2015年我國農產品電商呈現出政府推動和市場推動的“雙重特征”,一方面政府推動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市場的驅動下,一些大型企業進入農村,“兩超—多強—小眾”的農產品電商市場格局使得農村電商、農產品電商、農業電商由藍海變成了紅海。
與此同時,政府“多頭”推動和市場“扭曲”混戰,使得農產品電商市場復雜化,以價格為競爭手段、以疲勞促銷為主要方式的“雙11”使得營商環境變得惡劣,優質農產品不能夠優價、農民賣農產品賣不出去,或者賣不出好價錢,刷單導致的誠信體系的缺失,甚至比農產品電商物流配送的滯后更阻礙著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目前我國農產品電商已進入到品牌階段,低價、低質、假冒偽劣產品的競爭已經影響到我國農業電商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農產品優質不能夠優價,“劣幣驅逐良幣”的農業電商便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另外,與農產品電商相關的農資電商剛剛開始起步,交易相對滯后,交易量較小,農資合格率較低。
此外,農產品電商還存在人才的斷層問題。農產品電商對人力資源的專業要求和經驗要求較高,行業緊缺具有快速適應行業背景、視野與敏感度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隨著當前國內農村電商經濟的崛起以及電商批發市場的快速發展建設,需要大量的經過實操培訓、高質量的電子商務復合型人才。
毋庸置疑,加快農產品電商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首先要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民收入作為衡量農業電商的根本標準,避免搞花架子、形式主義、電商泡沫。鼓勵電商平臺加快轉型升級,如天貓生鮮正在由1.0向2.0轉型升級。同時,加強部門協調,探索多部門協調統一的發展,探索建立農產品電商的聯席會議制度,“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到農業電子商務的各領域各環節,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農村電商市場前瞻預測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指出:應該引導農產品電商認真研究電子商務可持續發展模式,講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避免脫離實際“傳統電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電商發展道路。探索農產品電商的有效性、可持續性、整體性、差異性、適應性的電商模式規律。同時,加強農產品電商的誠信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農業電商的生態環境,建立和完善與農產品電商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
農村情況千差萬別,生產力水平各不相同,發展路徑不能靠同一個模式,既要因地制宜,更應突出創新發展。應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品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合理區域布局,提高產品品質,優化品種結構,培育龍頭企業,以特色產業引領電商發展。
另外,當前政府對農產品電商的政策是“促進發展”、“加強監管”、“長期發展”,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快由促進向監管的重心轉移。在監管方面,應該加快農產品電商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建設,盡快出臺《電子商務法》等法律規范,并依據《價格法》、《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依法進行農產品電商的網絡監管(以網管網)。加強對大電商壟斷行為的監督管理,保護特色電商、小眾電商的平等競爭,創造農產品電商優質優價的營商環境。同時,應加強對特大型電商平臺規模的控制,平臺規模過大也可能出現因網店管理失控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時,營造良好的農產品電商市場營商環境,嚴格杜絕低價競爭、疲勞促銷、假冒偽劣產品、刷單等現象。明確網絡平臺的第一責任人,當出現商品質量問題時,電商平臺必須履行實體市場的先行賠付的商業慣例,事后再去追溯商戶的責任,而且電商平臺當保全交易數據證據,也要建立前置約束機制。建立電商平臺信息通報制度,加強跨地域聯動,加強第三方網絡平臺的監管,把網絡打假常態化。而且,農產品電商要真正解決農戶的賣難、賣好問題,農產品電商應成為農民增收、創收的重要工具。此外,還應充分發揮農產品行業協會作用,強調行業自律,協調各個職能部門的關系,促進農產品電商可持續的發展。
在目前的背景下,農產品電商企業,包括農產品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都應積極參與轉型升級。各類電商企業(電商交易企業、電商支撐企業、電商衍生企業)、各類實體企業、農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龍頭企業,應大力發展O2O模式創新,推進電商與傳統實體產業的O2O融合發展,避免“兩張皮”或相互沖突,探討盈利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農產品電商眾籌模式也是2015年最具創新意義的模式,其是農產品電商進入品牌階段的標志,首次將“互聯網+農業+金融”進行有機結合,是對“互聯網+農業”戰略的一次新嘗試。
另外,在農產品電商物流產生之前,農產品物流及其冷鏈物流就已經存在,農產品電商產生后,即農產品網上交易、物流配送、電子支付等“三位一體”發展,在這樣一個協同創新發展過程中,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以及自建+第三方等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創新。
令人期待的是,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勾畫出美好藍圖。意見指出: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在有形政策的保駕護航之下,農產品電商的未來大有可為。